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郎溪县牢固树立“改革永远在路上”的观念,以创建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为契机,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小型水库管理新模式,不断提升小型水库管理现代化水平。
一、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
坚持权责一致,明晰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关系。一是依法划界。确权划界是依法管理和保护水库的重要措施,是加强水库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2020年我县对郎源、杨村、梅红、独山等4座小型水库开展划界工作,为依法行政、依法开展水库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二是夯实责任。按照属地管理权限,进一步夯实“县级政府的领导责任、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责任和各镇的管护主体责任”,确保小型水库安全运行,发挥长期效益。三是创新方式。先后制定出台了《郎溪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维护管理办法》、《郎溪县小型水库工程管理细则》和《郎溪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完成了小型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小型水库的产权证、使用权证和管护协议书均全部发放和签订。
二、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的多种管护模式
积极探索适合我县小型水库的管理模式,重点解决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落实等问题。一是水库管护人兼职养护的模式。对高草湖、山塘卡等大坝较短的水库,由各镇政府与水库管理员签订管护协议,水库管理员兼职水库养护工作。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管护人员的工资待遇,而且更加有利于水库的管理。二是社会化购买服务的模式。对郎源、独山等大坝较长的水库,水库管理员难以完成管护工作的,由各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选择水利养护企业进行养护,实现专业化、市场化的养护模式。三是其他管护模式。对建平镇郎宁、毕桥镇高家宕等位于国道省道一侧的水库,除日常管理外,坝坡养护由公路管养部门进行日常管护。对岗丰等供水、养殖多种经营的水库,由各镇与多种经营承包单位签订管护合同,将水库的日常养护工作移交承包企业。
三、建立制度健全、管护规范的运行机制
一是建章立制,强化制度保障。依据《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郎溪县小型水库工程管理细则(试行)>、<郎溪县堤防(河道)工程管理办法(试行)>及其考核办法的通知》(郎政办秘〔2021〕51号),进一步细化小型水库管理、考核和经费保障工作机制。二是明确职责,细化责任到人。明确要求各镇人民政府作为所辖小型水库的管护主体,对辖区内小型水库实行统一管理,履行安全管理、应急处置、防汛物资和抢险队伍等职责。落实小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的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单位“三个责任人”和水库安全度汛行政、技术、巡查“三个责任人”,并将责任人名单在县政府网站上进行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强化其履职能力,分批次对全县108名“三个责任人”进行培训,确保“三个责任人”从“有名”真正转向“有实”。三是科学调度,强化安全保障。全县36座小型水库均设置水位尺、雨量观测设备,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全覆盖;各镇小型水库应急预案通过反复演练均科学实用;各小型水库均建立水库安全值班、水库巡查、水库调度等运行管理制度。
四、建立稳定可靠、使用高效的管护经费保障机制
一是保障管护经费,做到创建有资金。出台了《郎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郎溪县水利工程管理及维修养护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郎政办秘〔2021〕44号)文件,全县小型水库维护、管理经费达到128万元,每座小型水库平均达到3.5万元/座。其中,县级财政补助平均达到3万元/座,除县级补助资金外,不足部分由各镇自筹资金解决。二是提升工程标准,做到创建有基础。自2020年以来,我县多渠道共投入水库基础建设资金494万元,用于装置水雨情自动监测设备,对20座水库开展创建提升建设,确保了水库工程安全。同时又美化亮化了水库环境,实现了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和常态化。三是拓宽投资渠道,做到创建有保障。提升管理水平,建立长效机制需要有实实在在的资金保障。面对小型水库管理工作历史欠账多的现状,我县高度重视水库创建工作机遇,坚持上级争取、县级补助、各镇配套的经费筹措方式,2021年度共落实管护资金450万元,并纳入财政预算。
五、建立考核科学、奖惩分明的管理监督考核机制
一是制定考核办法。制定了《郎溪县小型水库工程管理细则(修订)》、《郎溪县小型水库管护和考核办法》、《郎溪县小型水库管理员考核办法》,通过建立考核机制,健全考评程序,强化小型水库监督指导责任。二是建立考核制度。将小型水库管理考核结果纳入县对乡镇“河(湖)长制”工作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与上级维修养护资金分配和管护人员薪酬挂钩,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三是优化奖惩机制。养护经费对管护到位、成效明显的小型水库予以重点倾斜,对管护工作突出、成效明显的乡镇和考核优秀、管护工作出色的工作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管护人员实行动态化管理,每年实行优胜劣汰的进退机制。
郎溪县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我县将补足短板,加强监管,全面提升小型水库工程现代化管理水平,确保全县水库安全运行并充分发挥效益,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