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夏以来,宣州区持续多日高温少雨,部分田地面临着干旱的威胁。市水利局积极调度城区活水工程城外段引水工程,引青弋江水注入东干渠和北分干渠,将“救命水”及时送到田间地头,被灌区农民亲切地称为“自家的水龙头”。
7月12日下午,金坝街道三合村东干渠的闸室里,种粮大户黄纯和“嘎吱嘎吱”地转着闸门绞盘,随着闸门的缓缓升起,东干渠的水汩汩流向黄纯和身后的引水渠,灌入他家上百亩刚刚收获的烟田里。在阳光的照耀下,干涸的土地逐渐变得湿润。“这水可是我们田的救命水!现在我浇田只需要打开水闸,就像打开自家水龙头一样方便,浇水的次数多了,收成也增加了!”
听着沟渠里哗哗的流水声,黄纯和脸上满是笑意,他一边放水一边用电话联系工人,安排几天后晚稻的种植事宜。黄纯和告诉记者,2014年,他便开始在村里承包土地种粮,也曾遇到过干旱。要是以前遇到这样的旱情,可能有上百亩田无法种植晚稻,今年东干渠整修后水供应充足,再也不用担心灌溉的问题了。随着清水的流出,沿途的农户也挖开了田边的沟渠,开始往自家地里引水。一些地势较高的田地边,农户还架上了小型抽水机,田里新种下的晚稻已经冒出了嫩芽,在清水的滋润下丝毫不畏惧炙热的阳光。
“现在我们村干渠里的水有一米多深,今年一个来反映旱情的村民都没有。”金坝街道三合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宁德琴告诉记者,今年干渠里水源充足,村民们都说今年的收成有了保障。
为了更好地保障农作物“喝”上“救命水”,城区活水工程城外段引水工程的施工一刻也没有停下。记者在杨柳镇高桥村看到,工程三标段的水下部分已经完工,碧水沿着干渠在蓝天白云下流淌,干渠两边的护坡也基本成型,工人们正忙着铺设绿化草皮。不远处的堤坝上,智能风电一体化闸门也已经安装完成,闸室里再不见锈迹斑斑的铁质大转盘,而是换成了智能控制盒。青弋江灌区管理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等工程全部完工后,灌区管理处就可以根据沿途村民的灌溉需求,远程开闭闸门,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我们年初就制定了水旱灾害调度运行方案,确保灌区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据该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从去年开始,灌区加快了工程各标段的施工进度,干渠沿线跑冒滴漏的情况已经得到了极大改善。今年4月1日以来,以每天70-100万立方米的水量向东干渠注水,保障早稻种植,现在更是加大了供水力度。截至目前,城外段引水工程已向灌区提供了约9000万立方米抗旱水,有效缓解了泾县琴溪乡和宣州区杨柳镇及金坝街道的旱情。
据了解,宣城市城区活水工程城外段引水工程渠道总长度45.18km,灌溉面积达46.8万亩。在市水利局的调度下,该工程目前正以15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从总干渠引水向东干渠和北分干渠进行供水,以保障沿线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