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水利要闻

“以奖代补”激活生态治理新动能 安徽探索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25-04-14 10:35 信息来源:安徽省水利厅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晨雾缭绕的六安市金安区东河口镇黄泥嘴村,层层叠叠的茶园如绿色丝带缠绕山间,茶树新芽争先恐后生长。这片曾因水土流失而杂乱的茶田,如今已成为省级非遗“黄大茶”代表性传承人陈全福“产业振兴报桑梓”的基地。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我省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机制的生动实践。

自2022年试点以来,该机制通过“变立项审批实施为建设主体自愿申报、自主建设”“变先拨后建为先建后补”,拓宽投资渠道,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生态与产业共赢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六安市金安区中草源药材基地。


政策创新引活水 多元投入解困局


安徽省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个流域,2024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1.13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8.13%。传统“政府主导、财政包办”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面临资金不足、效率不高等难题。

2021年,水利部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中进一步推动以奖代补,印发了《水利部关于进一步推动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的指导意见》,为我省破题提供了政策契机。

省水利厅联合省财政厅印发《关于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联合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工作。明确将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不超过400万元、材料及苗木采购单价合同估算价不超过200万元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纳入奖补范围。

试点地区实行“先建后补、以效定补”,省级以上财政每年为每个试点县安排不少于600万元奖补资金,并建立“政府补一点、企业投一点、群众出一点”的多元投入机制,有效激活了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治理的积极性。


全链条管理提质效 协同共治强保障


以奖代补工程建设强化全过程的引导推动,政府引领多部门协同共治。

试点地区构建“发布公告—自主申报—审核公示—签订合同—自主建设—工程验收—兑付资金”全流程管理体系,取消设计审查批复,简化招投标程序、财政投资评审程序,减轻建设主体负担。

县级政府成立以奖代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水利、财政、农业农村、乡村振兴、文旅等多部门协同,明确“集体研究、公示公开、把关设计、全程指导、量价齐核”五项原则,强化技术指导和过程监督,将过程监督列为常态化工作,加强各项建设措施预算把控、质量把控,充分保障了资金高效、安全使用和项目顺利实施。

“当年建成、当年种植、当年收益”是宣城市宣州区溪口镇华阳社区南塝耕地综合治理工程的真实写照,按照“农田整治与设施配套”标准定位,实施深耕细作等土壤改良技术,系统完善路、沟、池、塘等基础设施与灌排体系,形成“治理投入—地力提升—价值变现”的完美闭环。

通过坡耕地承租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竞价交易,把奖补资金转化为耕地增值预期,耕地承租价值显著提升,开创了水土保持坡耕地市场化运营新形式。


生态经济双融合 青山金山共赋能


以奖代补机制将水土流失治理与特色产业、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六安市金安区将企业投资方向与水土流失治理相结合,明显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有效解决了影响企业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拓宽了水土保持投资渠道,治理了水土流失,为乡村振兴和水土保持同时注入了新活力。


六安市金安区黄大茶坡耕地综合整治项目。


宣城市宣州区尝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整合部门、民间资金,制定结合部门要求、企业诉求为一体的综合规划,以水土流失治理为先导,与农林经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同绘一张蓝图、共塑一片青山”样品,通过反坡水平梯田、植草保土及项目区内路、沟、池、塘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林果栽培技术推广运用,实现“水不下山,土不出田”的治理效果,同时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绿色林产品的产能,水土资源利用与林果经济发展兼容适配,促进该地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宣城市宣州区溪口镇华阳社区坡耕地治理片区。


池州市贵池区在试点中成功探索了“地表径流调控、沟道水沙集蓄、坡面植被恢复、挡墙边坡加固”四项举措的水土流失治理新模式,打造形成了“经济林+杨梅”“经济林+茶叶”“经济林+果树”等多种“经济林+”的特色农业产业样板,形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


池州市贵池区乌沙镇李阳村坡式经济林综合治理项目。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试点期结束,全省预计总投资1.03亿元,引导社会资本投入4972万元,治理坡耕地4231.91亩,开发经济果木林7286.56亩,营造水土保持林431.99亩。治理后,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显著减少,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同步提升。

“路修好了、电也通了,等池塘清淤完成,我这个‘小农场’就全面投入使用了。”农户钟棉莉笑着说。通过整合部门资金、民间资本制定的综合规划,南塝耕地治理实现了水土保持与农林经济产业深度融合。这笑声也恰恰道出这场改革的深层价值——当生态治理从政府责任转化为市场机遇,当水土保持从被动投入转变为主动投资,绿水青山便真正成为了价值源泉。


深化改革拓路径 长效机制育新机


我省以“找回耕地”为契机,深化分类施策原则,制定差异化奖补标准,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参与建设。

政府仅提供技术指导和验收支持,社会资本积极性显著提升。

宣城市宣州区溪口镇通过坡耕地承租权竞价交易,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开辟新路径。

六安市金安区建立“优中选优、紧密结合”机制,将企业诉求与治理需求精准对接,形成“治理一片、见效一片”的示范效应。

未来,我省计划扩大试点范围,完善奖补机制,探索“生态补偿+碳汇交易+生态价值转化”新模式。

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关于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核心经验,在于坚持市场化导向、强化制度供给、注重科技赋能。我们将持续深化改革,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富民强省的金山银山。”

从荒坡变良田,从单一治理到产业振兴,我省以奖代补机制正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晨雾散去,黄泥嘴村的茶园里,陈全福和工人们采摘新芽的身影与青山碧水相映成趣。这片土地的故事,不仅是生态治理的样本,更是乡村振兴的缩影。江淮大地上,以奖代补的创新实践,正书写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