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市水利局> 新闻发布> 发布实录
索引号: 003245070/201812-00031 组配分类: 发布实录
发布机构: 宣城市水利局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 公民 / 其它
名称: 【中国水利报】安徽:盛世治水铸就巍巍丰碑 文号:
发布日期: 2018-12-20
索引号: 003245070/201812-00031
组配分类: 发布实录
发布机构: 宣城市水利局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 公民 / 其它
名称: 【中国水利报】安徽:盛世治水铸就巍巍丰碑
文号:
发布日期: 2018-12-20
【中国水利报】安徽:盛世治水铸就巍巍丰碑
发布时间:2018-12-20 00:00 来源:中国水利报 浏览次数: 字体:[ ]

01.jpg

蒙洼蓄洪区进洪闸

本报记者 陶丽琴 王春夏 范智

临近年底,淮河干流蚌埠—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进入扫尾阶段。这一工程建设的成果是,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段河道行洪能力扩大到13000立方米每秒,方邱湖、临北段和香浮段3个行洪区调整为防洪保护区,不再承担行蓄洪任务;而花园湖行洪区则成为设置进水闸和退水闸、可控制的行洪区,并提高行洪启用标准,未来使用的频次也将大大降低。

淮河干流蚌埠—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是新一轮治淮重点项目,有10万人将直接获益。

安徽省淮河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耕地4270万亩,人口4150万,由于地处中游,历史上饱受洪涝灾害之苦。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淮河不根治,安徽无宁日”,形象地说明了治淮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治淮高潮,淮河除害兴利的能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安徽省治淮投入力度最大、解决问题最多、治理效果最为显著的时期。” 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总规划师徐迎春一句简短的话道出了沿淮干部群众的真实感受。

筑千秋伟业保两岸安澜

02.jpg

2016年汛期,佛子岭水库适时泄洪

1982年,淮河发生了10年一遇洪水,洪水量级不大,但洪水位高,运用12个行蓄洪区,导致洪灾损失重。这场洪水暴露出行蓄洪区行洪不畅、沿淮主要堤防险工隐患多等突出问题。

此前的1981年1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北京主持召开治淮会议,指出,淮河上、中、下游关系密切,必须按流域统一治理,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

据了解,这一思路在1983年批复的《安徽省淮河干流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工程规划》得到充分体现。从1983年开始,董峰湖行洪区石湾段行洪堤退建等工程开始实施,拉开了新一轮治淮工程建设的序幕。但由于投入不足,1991年之前,安徽省治淮工程仅实施了姜家湖和唐垛湖行洪堤退建、小蚌埠淮北大堤退建等少数几个项目。

1991年大水后,国务院及时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以防洪排涝为主要内容的19项治淮重点骨干工程全面展开,其中安徽涉及的有14项。开工于1983年,全部竣工于2010年,投资超过200亿元。

随着治淮骨干工程的建成,淮河以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和控制性枢纽为主体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形成,防洪能力显著提升。

临淮岗水利枢纽、怀洪新河等工程的建成,使得淮河中游防洪工程体系变得更加“硬朗”,淮北大堤及蚌埠、淮南城市圈堤保护区防洪标准达到了100年一遇,可以安全防御1954年型洪水。

淮河干流王家坝至正阳关段河道长148公里。整治前,河道弯曲狭窄,最窄处只有260米,河滩地上还有许多村庄等阻水障碍。整治后拓宽成1.5~2公里的行洪通道,洪水下泄明显加快,防洪条件大为改善。扩大排洪通道工程的实施,还减少了行洪区进洪几率,南润段、邱家湖、姜家湖、唐垛湖等低标准行洪区防洪标准由过去的2~3年一遇提高到5~7年一遇。

1991年以来,对存在管涌、散浸、渗水、滑坡等问题的900多公里淮河堤防进行了加固,包括淮河干流临王段、正南淮堤和高邮湖大堤等一般堤,濛洼、城西湖蓄洪堤,淮北大堤,以及淮南和蚌埠市城市圈堤等。通过加固除险,这些堤防的抗洪能力明显提高,洪水风险得到减轻。

过去奎濉河、包浍河、汾泉河、洪汝河、淠河等淮河主要支流河道排涝能力普遍较低,治理前排涝能力一般只有不到五成的达到3年一遇。治理后,主要支流排涝能力不断提高 ,达到3年一遇的占八成以上。这些河道的治理,改善了区域排水条件。

此外,实行行蓄洪区运用补偿政策,建立洪水预警预报、防洪通信和决策支持系统,加强防汛预案的研究等非工程措施,提高了防洪减灾水平。

“治淮骨干工程建设带来了六方面变化:一是淮河中游整体防洪能力提高了,二是正阳关以上河道排洪通畅了,三是低标准行蓄洪区群众安居了,四是重要堤防险工险段加固了,五是部分支流河道排水条件改善了,六是减灾水平提高了。”作为治淮工程的亲历者、见证者,徐迎春感受很深刻。

有效管控洪魔福泽万千民众

03.jpg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

随着“咚!咚!”两声巨响,淮河唐垛湖位于下游的口门大坝被撕开一个约1500米宽的口子,滚滚淮河水涌向堤外的田野,洪水迅速漫过堤下的机耕路,路旁两排杨树主干很快被水淹没……

尽管过去了15年,2003年那场1991年以来最大洪水炸坝行洪的场景,居住在唐垛湖行洪区的群众记忆犹新:由于淮河防汛形势严峻,为保障淮河下游两岸重要工业城市的安全,7月6日15时18分,安徽省在唐垛湖下游炸坝行洪。

这次行洪涉及王岗镇、垂岗乡、宽涧乡,行洪前,生活在庄台以下1.7万群众安全转移。他们的付出换来了下游安澜。

作为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行蓄洪区在淮河大水中多次启用。但随着19项治淮骨干工程陆续建成发挥效益,一年与一年的光景截然不同。

1983年以来,通过实施低标准行蓄洪区庄台工程、排涝站工程,以及安全建设,使低标准行蓄洪区内的群众得到安置,改善了他们的居住环境,排涝条件、交通条件有了较大提高,生产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面貌有了明显改观。

2003年后,加固了濛洼行蓄洪区王家坝进洪闸和曹台孜退洪闸,新建姜唐湖和荆山湖进退洪闸,改善和增强了行蓄洪区的行蓄洪功能。王家坝经过重建和濛洼蓄洪区堤防加固后,保证水位由29.0米上调到29.3米,防洪能力明显提高,降低了濛洼蓄洪区启用几率。

庄台、保庄圩、移民建房,各种安置方式让行蓄洪区百姓解决了“安居”问题,灾区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成千上万的帐篷、窝棚遍布高处。

居住在王家坝保庄圩的农民赵寿传深有感受:2003年大水时,一家五口人在淮河大堤的坝埂上住一个帐篷,靠统一供应的水和方便面度过了20多天。“2007年不一样,洪水来就来,不用搬家、不用操心,家里存的粮食足够了。”他开心地说着。

濛洼蓄洪区4个乡镇各新建了一座保庄圩,总面积近5平方公里,安置移民2万人。2007年濛洼蓄洪时,仅让区内3600多临时居住人员进行了转移。毫无疑问,蓄洪区建设可以及时、有效的调控洪水,也让防汛抗洪决策变得更加从容。

而2007年7月这场大水是淮河1954年以来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曾经“猛于虎”的洪水却变得“温顺”了许多:过去大水一来,三线民工全部动员上堤,仍险情不断、手忙脚乱。现在也防汛抗洪紧张,但心里踏实多了,上堤人数减少许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减少了。这是沿淮千万干部群众的共同感受。

统计资料显示,这场大洪水,整个流域在人员转移过程中无一人伤亡,淮河干流和重要支流堤防无一处决口,流域水库也无一垮坝。王家坝最高洪峰水位高于2003年,但与2003年比较,这一年淮河流域淹没面积减少了2/5,转移人数减少了1/3,工程险情减少3/4,防守人数减少了4/5。

淮河防汛专家认为,相继完工的治淮骨干工程充分发挥了防洪减灾效益,使得曾经的“小水大灾”变成了如今的“大水小灾”。

1991年、2003年、2007年,淮河共发生三次流域性特大洪水,水情不相上下,但受灾情况却大不相同。在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发布的治淮大事记中,一组数字展示了治淮重点工程减灾效益:由于2007年19项骨干工程基本建成,流域洪水调度更加科学灵活,与1991年和2003年相比,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减少50%和44.7%,防洪减灾直接效益达368亿元,无一人死亡。受灾面积、转移人口、抗洪抢险人员、直接经济损失比1991年分别减少4527万亩、128万人、291万人、184亿元。

以防洪为主走向以民生为要

04.jpg

除险加固后的蚌埠闸

治淮工程在防洪减灾上尽其所能,在兴利为民上同样值得点赞。经历多次扩建的蚌埠闸,除了发挥防洪功能外还肩负着供水的重任。通过抬高淮河中上游水位,为沿淮城市和淮北平原工农业及居民生活用水提供水源,年平均供水量达15.37亿立方米,其中城市生活用水1.28亿立方米,为沿淮城镇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而与群众息息相关的蓄洪区建设更是影响广泛、深远。

“春抓防汛排涝,夏抓抗洪抢险,秋抓排涝补种,冬抓堵口复堤,一年四抓心里慌,最后落个回销粮。”这句谚语形象地描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每次蓄洪给当地群众带来的困境。随着治淮骨干工程的建成,数十万行蓄洪区和滩区群众搬迁新居,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洪水威胁。

2009年12月30日,在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面建成之际,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治理淮河。新一轮治淮战役规划了7大类38大项工程,涉及安徽省的主要有淮河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堤防达标建设和河道治理、淮河行蓄洪区和淮河干流滩区居民迁建等4大类12大项共17子项工程,规划总投资529亿元。

《安徽省进一步治理淮河实施方案》指出,要按照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的原则,优先实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工程。目前各项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投资近130亿元。

“新一轮治淮工程在治水理念上有所不同,从以前的防洪救灾,到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近几年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徐迎春的观点在淮河干流蚌埠—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上得到印证。

“行洪区变为防洪保护区,对蚌埠市未来发展的影响将不可估量。”社会各界对此次治淮工程建设寄予厚望。

对于方邱湖行洪区的未来,蚌埠很早就开始谋篇布局。方邱湖地区东与凤阳接壤、南与高铁新区相邻、西至龙子湖、北濒淮河与五河县相望。在该市《湖东片区概念总体规划》中,这一地区被规划为长淮生态宜居区和临港低碳产业区。调整为保护区的治淮工程完工后,“港产城一体化”战略实施便可以拉开序幕。

距离县城较远临北段区域也迎来了历史机遇,临北乡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可以依据自身手工业特点,发展集贸市场。同时开展招商引资,吸引特色产业集聚。

行洪区变为保护区,弥补历史欠账,走进发展的春天,这是沿淮群众几十年来的美好愿景。

2018年10月26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加快推进进一步治淮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印发,指出,到2020年,优先解决进洪频繁、防洪风险较高、贫困人口集中区的低洼地居住人口安全问题及庄台超容量人口迁移,改善群众居住环境,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990人得到妥善安置;到2025年,结合治淮工程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居民迁建等工程,全面保障行蓄洪区内居民防洪保安能力,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区内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回顾改革开放40年历史,安徽治淮取得一次又一次阶段性胜利,当年洪水来时沿淮民众“攀树登屋,呼号求救”的景象早已远离,那种洪水稍大就感到难以应对的局面也已成过去。我们有理由坚信,随着国家和安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地各级政府对治淮工作的高度重视,安徽人民的淮河安澜梦一定会实现。

(转自《中国水利报》)